拿句子网 > 好句摘抄

冬至谚语大全的意思(精选66句)

冬至谚语大全的意思1

1、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,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,专家指出,吃羊肉既能御风寒,又可补身体,对一般风寒咳嗽、慢性气管炎、虚寒哮喘、肾亏阳痿、腹部冷痛、体虚怕冷、腰膝酸软、面黄肌瘦、气血两亏、病后。

2、俗谚有“头九暖,九九寒”,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,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。故说“第一莫贪头九暖,连绵雨雪到冬残”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说:“冬至三九则冰坚。”意思是,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。《京房易占》说:“冬至之后,三十日极寒。”,“冬至后第三戌,为腊月最冷者。”后来,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,但是事实上,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。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,寒暖变化大,一下暴冷,身体不太适应,显得格外寒冷,而到四虽然温度比三九低,但温差变化小,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。自冬至起,三四九刚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大寒附近。

3、冬至头,天气暖,冬至中,天气冷,冬至尾,冷得迟。冬至有雨明春暖(这句话就是冬至那天有雨的话,那么明年春天就会暖的早,这句谚语是南方的,类似的说法还有冬至无雨过年雨,意思如果冬至那天没有下雨的话,那么过年的时候就会下雨。

4、阴过冬至晴过年。(浙)

5、释义:冬至这天如果非常暖和,说明明年必是个冷春,如果冬至这天寒冷,明年一定是个暖春。

6、释义:冬至日如果刮南风,那么未来则会是很长的阴雨天气。

7、冬至毛毛雨,夏至涨大水(湘):

8、麦盖三层被,头枕馍馍睡。

9、村上春树最美56句话,第几句打动了你

10、冬至晴,新年雨,中秋有雨冬至晴。(黑)

11、冬至下场雪,夏至水满江。

12、冬至无雨一冬晴。冬至无雨,来年夏至旱。冬至无雨过年雨,冬至下雨过年晴。冬至毛毛雨,夏至涨大水。一年雨水看冬至。冬至有雨雨水多,冬至无雨雨水少。冬至落雨星不明,大雪纷纷步难行冬至有雪来年旱,冬至有风冷半冬冬至有雪,九九有雪。冬至下场雪,夏至水满江冬在头,卖被去买牛;冬在尾,卖牛去买被。冬节乌,年夜苏(晴暖);冬节红,年夜耽(淋湿阴雨)。冬至稻无刈,一夜脱一箩

13、冬至不冷,夏至不热。(湘)

14、阴过冬至晴过年。

15、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

16、冬至黑,过年疏;冬至疏,过年黑。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: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,过年那天就是晴天;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,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,甚至下雪。冬至马上就来了,大家不信的,可以记下来验证一下哦!冬至有雪,九九有雪。(陕)这句谚语是说,如有冬至有降雪的话,那么冬至起,每到一个“九”就有一场雪!这也寄托了农民对来年丰收的期望!冬至西北风,来年干一春(晋)。这句谚语是说冬至节气当天的风向也对后期的天气有影响。如果冬至当天刮的是西北风,那预示着来年春季的雨水比较少。而在湘、桂、云等地还有着“冬至强北风,注意防霜冻”的说法,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的北风比较大,那就有可能出现倒春寒,需要放置霜冻情况。冬至有霜年有雪。

17、遥知江容思缀柳,徒怯人面寄折梅。

18、冬至(WinterSolstice),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,测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,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,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长的一天。

19、来源:一善堂小儿推拿、唐山农科院小麦研究所

20、冬至打霜来年旱(湘)。

21、晴冬至,年必雨。冬至黑,过年疏;冬至疏,过年黑。(黑,指下雨)冬至暖,冷到三月中;冬至冷,明春暖得早。冬至强北风,注意防霜冻。冬至下场雪,夏至水满江。冬至在头,冻死老牛;冬至在中,单衣过冬;冬至在尾,后悔没有火炉。冬至落雨星不明,大雪纷纷步难行。冬至西北风,来年干一春。冬至南风百日阴。阴过冬至晴过年。冬至在月头,大寒年夜交;冬至。

22、◇冬至无雨,来年夏至旱。(桂)

23、冬至落雨星不明,大雪纷纷步难行冬至西北风,来年干一春。

24、释义:冬至这天若是刮西北风,则预示着来年春天雨水会少许多,而且可能导致干旱。所以古人靠这样的民谚来观察气象,对于来年的形式可以早做准备。

25、(晋县)“一九二相唤不出手。三九篱头吹觱篥。四九夜眠如露宿。五九家家推盐虎。六九口中哂暖气。七九行人把衣担(单)。八九猫狗寻阴地。九九穷汉受罪毕。”

26、根据冬至的风、霜、雨、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

27、今年大雪飘,明年收成好。

28、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。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,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。古有:“斗指戊,斯时阴气始至明,阳气之至,日行南至,北半球昼最短,夜最长也日短”、“日短至”之说,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,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,明确指出: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。过了冬至后,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,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。俗话说:吃了冬至饭,一天长一线。

29、(新河县)“春打六九头,卖了皮袄买个牛。”

30、冬至无雨过年雨,冬至下雨过年睛,(赣)

冬至谚语大全的意思2

1、八九猫狗卧阴地

2、冬至无雨过年雨,冬至下雨过年晴。

3、梅花欲开不自觉,棣萼一别永相望。

4、释义:这句谚语是说,冬至这天如果天气晴朗,那么新年的时候一定会下雨。这句谚语多流传于南方地区。而北方估计就不会下雨而是下雪了。

5、冬至没打霜,夏至干长江。

6、冬至落雨星不明,大雪纷纷歩难行。

7、◇冬至有雪来年旱,冬至有风冷半冬。(晋、鲁)

8、冬至有霜年有雪。

9、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,日照时间最短,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,冬至后便开始"数九",每九天为一个"九"。到"三九"前后,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,天气也最冷,所以说"冷在三九",而“九九”已在农历一月、二月,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,因此“九九艳阳天”。

10、冬至毛毛雨,夏至涨大水。(湘)

11、冬至阴天,来年春旱。(鲁)

12、冬至有雨雨水多,冬至无雨雨水少。(粤)

13、据说是从汉代的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。冬季多吃羊肉有利于身体内火旺盛,抗寒有效,是冬季饮食首选。在山东一些地方,冬至喝羊肉汤是当地的一种习俗。

14、冬至无雨一冬晴。(皖、鲁、川)

15、冬至冷,春节暖;冬至暖,春节冷。(湘、粤)

16、◇一年雨水看冬至。(浙)

17、释义: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冬至这天都会吃一顿饺子,喻义团团圆圆。而夏至的时候则要选择吃一顿面条,预示着风调雨顺。

18、冬至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,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也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冬至又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,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。

19、◇冬至落雨星不明,大雪纷纷步难行。(苏)

20、清爽冬至邋遢年,邋遢冬至清爽年。冬至晴,正月雨;冬至雨,正月晴。冬至晴,新年雨,中秋有雨冬至晴。

21、◇冬至打霜来年旱(湘)。

22、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,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。冬至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之关于冬至的谚语自然也不少。冬至的谚语饱含着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对农事的观察与总结,一起看看关于冬至的谚语:

23、◇冬至有霜年有雪。(苏、鄂、川)

24、冬至黑,过年疏;冬至疏,过年黑。(意思是: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,那么过年一定晴天,反之,如果冬至放晴,过年就会下雨。)

25、冬至出日头,过年冻死牛。

26、冬至晴,正月雨;冬至雨,正月晴。(浙)

27、我国地域广阔,各地“九九歌”不尽相同;但大同小异。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(北京版):一九二九不出手。三九四九冰上走。五九六九沿河看柳。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。九九加一犁牛遍地走。

28、◇冬至无雨一冬晴。(皖、鲁、川)

29、十首诗词,写尽冬天的美!

30、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。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
冬至谚语大全的意思3

1、冬至有霜,瞒雪有望(浙)

2、◇冬至阴天,来年春旱。(鲁)

3、立冬东北风,冬季好天空。

4、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,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。家家户户都把家谱、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,安放供桌,摆好香炉、供品等。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灵,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,家和万事兴。

5、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;二候糜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”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糜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《汉书》中说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人们认为: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是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《晋书》上记载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。”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。

6、冬至在月头,大寒年夜交;冬至在月中,大寒也无霜;冬至在月尾,大寒正二月。